這件作品是葉子老師相當喜愛的
主要是動力裝置完全取於新竹的風
與附近的空氣、樹、草地融合為一體
是相當高明的作品設置
讓人百看不厭!
2007年|《無聲的對話》
座標:24.7903932,120.9904851
https://goo.gl/maps/9XqwQqB8dSm
新竹縣公共藝術地圖: https://ez2o.com/6Tt2y
創作者:新宮晉
2007新宮晉「風の旅人」特展與清大公共藝術「無聲的對話」
(文:前清大藝術中心展覽總策劃 洪麗珠)
國際知名藝術家新宮晉說過:「我的作品,是將自然的訊息,翻譯為視覺上可以感受到的動能。」這句話多少說明了,光由書本與網路靜態圖像來理解他的雕刻是多麼不過癮的一件事。他的自然動力雕刻,邀請了風、水、光與大自然的場景同台競技,唯有身臨現場,才能吶喊:「這是藝術的體驗!」雕刻在風與光線的輔助下,每個角度與構成,正如身邊的綠樹與天空飄過的白雲,巧妙地提醒我們,這是個能量源源不絕的地球,我們必須珍惜。
新宮晉於1937年出生於日本大阪,1960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,主修繪畫。同年獲得義大利獎學金,到羅馬藝術學院進修兩年。由於對雕刻的興趣,與自然動能的造詣與實作能力,在1966年時,他已經在米蘭展過雕刻作品。之後將近三十年於各地展出或設置各種雕刻藝術。最著名的作品系列是在2000年開始旅行世界六個極度不同地理區域的「風之旅人」(Wind Caravan),這件總重75公斤的輕雕刻,由鋁合金與帆布組成,首站由他的家鄉日本出發,設置在綠油油的稻田中央,之後裝入20尺大貨櫃,旅行到紐西蘭的小島、芬蘭冰天雪地的北極圈、非洲摩洛哥的荒漠區、蒙古廣漠草原,終點站是南美洲的巴西。最特別的是所有選取的地點都是多風,但少人造電力的場所,所有的展覽也都由當地民眾,特別是孩童所參與,全程並由動力科學家記錄雕刻與當地風力的動能關係。他的終極目標,是希望透過藝術,促使人們理解並珍惜地球的自然資源,以及不同文化的人群如何運用「地方知識」來與大自然共存,而非「剝削」或「竭盡」自然能源。
新宮晉的動能藝術雕刻分佈在地球這個廣闊的兩百多個公共空間中,從義大利熱內亞港的「哥倫布之風」(與建築師Renzo Piano合作),日本關西機場的天花板風雕「無盡之風」,美國麻省劍橋市波特廣場捷運站「風的禮物」,到大阪三得利博物館的「波浪記憶」(與安藤忠雄合作),這些作品主要都妥貼結合藝術造型與自然動能;藝術與科學並行不悖。這樣的特質,對以理工起家的清華大學而言,正是夢寐以求的最高原則。
清華大學校園2007年度的公共藝術將由新宮晉在11月初設置完畢,這件名為「無聲的對話」大型動能雕刻,位於校園中樞地點的美麗山丘上。環繞其外的是灰色基調的人文社會學院,白色的生命科學院,與通往清華大學台積館的新校園道路。
新宮晉今年11月在清大創作的這件「無聲的對話」,對清華大學與國內的校園公共藝術而言,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清大自1999年申請文建會公共藝術示範案獲得補助,開創性地於清大鴿子廣場設立「清鏡」公共藝術(王存武創作),是國內極少數大學校園自動自發設置公共藝術者。近八年來,清大的公共藝術小組,歷經了各種公開徵件、邀請比件,與邀請創作的執行模式;校園的參與方法,經驗過建築物系所的主動申請、校園師生的大型投票、駐校雕刻家長期參與等各種途徑。期間的公共藝術伙伴,除了守護校園環境有成的「清大校園景觀審議委員會」,也陸續加入「校園規劃室」的合作與「清大藝術中心」、「清大營繕組」對公共藝術長期的投入與執行。今年這件新宮晉公共藝術作品,即是數個校園建築造價百分之一工程經費的總和,而非僅為單一建築物於固定地點所設,在所有台灣校園公共藝術的執行方式中,這的案例又再度創造了新的設置模式。未來,我們仍要朝向校園公共藝術基金的方向努力,更前瞻地統籌公共藝術與校園景觀之和諧。
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這些可貴的努力,清大藝術中心展覽廳將於11月5日起,同時展出新宮晉的室內動力輕雕刻,與他遊走各大洲的「風之旅人」作品紀錄片與圖像文件。